《假性孤兒》第一章_影響我們一生的人

《假性孤兒》第一章_影響你一生的人

「童年時期遭受越多創傷的人,在成年時期會有越高的機率承受各種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。」

不管怎麼努力,也得不到父母的讚美嗎?
父母不是不愛你,但你就是感覺不到嗎?
好愛父母,但相處時卻總是傷痕累累嗎?
明明擁有一切,內心卻總是感到孤寂嗎?

情感缺失的父母,在外表與行為上都與一般父母無異,他們關照孩子的健康狀態、給予孩子充足的溫飽,但拒絕給予孩子心靈層面的情感交流,無法給予孩子依附關係裡不可或缺的安全感。

然而身體受傷會感到疼痛,心靈空虛也會令人感到痛苦。在情感缺失的父母照養下的孩子,會感到非常深刻的孤寂感,那種彷彿被全世界拋棄的感覺,不亞於身體病痛時所感到的絕望。

情感缺失的父母時常自顧不暇,他們自己也非常畏懼與孩子產生情感交流,可能出於自身的創傷經歷,也可能出於當下的能力不足。缺乏情感交流的孩子,無法安心對父母撒嬌,對這樣的孩子來說,撒嬌是一種暴露脆弱的行為,令人感到丟臉與困窘。

這些父母,在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,例如孩子的緊張、害怕、失望、生氣等情緒,他們感到無助與不知所措,並選擇用處罰的方式解決孩子的情緒。

但是,孩子是無法挑戰父母或指出父母的缺失的,孩子無法坦承自己擁有不完美的父母,只能盡力扮演出父母喜愛的樣子,極盡討好以讓父母對自己滿意與讚賞,渴望藉此得到情感交流與關愛。

通常,孩子們會期待自己快點長大,長大代表可以照顧自己,可以不用再依附於父母。但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的孩子,已經被教養成本能性地否定自己的直覺,在成年後依然不斷落入低自尊、低自信的思考路徑,並重複陷入不對等的人際關係或感情關係裡。

人類的發展過程中,我們出於本能喜歡融入群體,藉由與群體之間的情感交流發展依附關係,從中獲得安全感,並從安全感裡長出自我認同。

如果,你發現自己跟原生家庭的關係,有難以言喻的距離感;或者,你發現自己在人際交往時,時常陷入委屈討好的模式。可以試著回想童年,是否也曾有情感缺失的照料經驗。

如果沒有,那很幸運,你是活在愛裡的;如果有,而且自己也覺察到了,你也很幸運,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,開始修復。之後我會繼續分享閱讀這本書的每個篇章,讓我們一起回頭照顧曾經被遺棄的內在小孩🌹

如果這邊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給需要的朋友

臉書留言回應